发布日期:2025-11-25 21:53 点击次数:110

家人们,今天必须得跟你们好好唠唠陈若琳的故事 —— 这个拿过三届奥运金牌的跳水女王,小时候的日子真不是一般的苦,比咱们能想象到的最难处还要难上三分。1995 年深秋的南通老巷,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,才 3 岁的她穿着双洗得发白的红雨鞋,鞋尖还磨破了个小洞,小手攥着半块硬邦邦的面包网上配资线上炒股,就那么直勾勾地盯着巷口。远远瞅着一个穿花衬衫的背影越走越远,最后藏在飘得漫天都是的梧桐叶后面,再也看不见了。秋风卷着叶子绕着她小小的身子打转,那场景,光是想想就让人心里堵得慌,又酸又疼,眼泪都忍不住要掉下来。
一、舅舅的军大衣,成了她最暖的 “家”
那时候,陈若琳的舅舅唐华还在棉纺厂的车间里忙得脚不沾地,满手满袖子都是棉絮,连指甲缝里都嵌着白绒绒的纤维。突然接到亲戚捎来的消息,说孩子没人管了,在巷口哭呢,他啥也顾不上了,一把扯下沾着棉絮的工作服,抓起搭在机器上的军大衣,蹬着辆叮铃哐啷响的二八自行车就往家赶。那自行车年头久了,链条时不时就掉,半道上果然 “咔嗒” 一声卡住了,舅舅干脆把车往墙上一靠,撒开腿就往前跑,裤脚磨得膝盖生疼也没停,心里就一个念头:“琳琳还在巷口等着呢,可别冻坏了。”
展开剩余91%等他气喘吁吁跑到巷口,一眼就看见那个小小的身影缩在墙角,风一吹,小身子跟着打颤,眼睛红红的,却没哭出声,就那么抿着嘴盯着叶子飘走的方向。舅舅的眼泪 “唰” 地一下就下来了,啥也没说,赶紧把身上那件洗得发白但依旧厚实的军绿色大衣脱下来,裹粽子似的把陈若琳紧紧抱在怀里。那大衣上还带着舅舅的体温,带着淡淡的机油味,却成了陈若琳这辈子最温暖的依靠。就从那天起,舅舅那间不到 60 平方米的职工宿舍,正式多了个小主人 —— 陈若琳终于有了个真正意义上的家。
舅舅的宿舍简陋得很,就一间正房带个小阳台,他二话不说把阳台收拾出来,当成了陈若琳的小卧室。找了块工厂里剩下的废木板,又凑了几个旧钉子,敲敲打打给她做了个小书架,虽然歪歪扭扭的,木板边缘还没打磨光滑,却被舅舅擦得干干净净。他每天下班路过废品站,都留意着有没有旧书旧本子,攒够钱了就去书店买小人书,《西游记》《葫芦娃》《哪吒闹海》,慢慢把小书架摆得满满当当。陈若琳每天睡前都要翻上几页,那些五彩的图画,成了她童年里最亮的光。
更暖的是日常的细碎。每天舅舅下班回家,总能像变魔术似的从口袋里掏出点好东西 —— 有时候是几颗用糖纸包着的水果糖,有时候是一本翻得卷了边的连环画,偶尔运气好,还能有个刚出炉的肉包子。陈若琳每次都踮着脚接过来,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,能乐上好半天。有一回舅舅加班到半夜,回来的时候路过小卖部,想起琳琳念叨过想吃山楂片,愣是摸黑敲开小卖部的门,买了一小包,揣在怀里暖着,怕凉了伤胃,到家赶紧塞给琳琳。
吃饭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。舅舅工资不高,平时省吃俭用,可只要发了工资,准会买块五花肉炖上。锅里的红烧肉飘着香,油汪汪的汤汁咕嘟咕嘟冒泡,舅舅总把最肥嫩、带骨头的肉块夹到陈若琳碗里,自己却拿着根瘦得没多少肉的骨头啃得津津有味,还笑着哄她:“琳琳吃肉长身体,以后才能有力气跳得高。舅舅就爱啃骨头,这骨头缝里的肉才香呢!” 其实谁看不明白啊,那是舅舅舍不得吃,把最好的全留给了她。陈若琳后来回忆说,那时候的红烧肉,是她这辈子吃过最美味的东西,不是因为肉有多好,是因为里面全是舅舅的疼惜。就是这份藏在糖纸里、饭碗里、书架上的爱,让陈若琳在往后无数个难捱的日子里,一想起舅舅,心里就踏实,就有了往前冲的底气。
二、6 岁被教练看中!跳水路上的苦,她咬着牙扛
日子一天天过,陈若琳长到 6 岁,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。舅舅特意给她买了个新书包,粉嫩嫩的,上面印着米老鼠,陈若琳每天背着书包上学,脚步都轻快不少。可谁也没想到,一次偶然的机会,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。
那天,市体校的跳水教练张挺来幼儿园选材,说是要挑几个有天赋的孩子练跳水。别的小朋友见了陌生人都怯生生的,躲在老师身后不敢出来,就陈若琳,赤着脚站在垫子上,腰板挺得直直的,好奇地盯着教练手里的测柔韧性的尺子。张教练一眼就看中她了,拉着舅舅的手不肯放:“老唐,这孩子天生就是跳水的好料!你看她这腰腿软度,还有这爆发力,站在那儿稳当当的,眼神里有股劲儿,不练跳水太可惜了!”
舅舅当时就犹豫了,他这辈子没接触过体育,就知道练体育苦,万一孩子摔着碰着,或者吃不了苦半途而废,耽误了学习可咋办?他蹲下来问陈若琳:“琳琳,练跳水可能要天天泡水,还要从很高的地方往下跳,你怕不怕?” 陈若琳眨巴着大眼睛,想起舅舅书架上《哪吒闹海》里的哪吒,能在水里翻跟头,觉得挺神气,拉着舅舅的衣角小声说:“舅舅,我想试试!我不怕!” 就这么着,6 岁的她,懵懵懂懂踏上了跳水这条路,可她没想到,这条路的起点,就是满格的 “困难模式”。
第一天去体校训练,光是站在 3 米跳板上,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。往下一看,泳池里的水波光粼粼,却显得深不见底,她的腿肚子都软了,跟风中的芦苇似的晃个不停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,可想起答应舅舅 “不怕”,硬是没掉下来。教练在下面喊:“别怕,慢慢往下跳,我在这儿接着你!” 她深吸一口气,闭上眼睛,抱着胳膊就往下跳,“扑通” 一声掉进水里,冰凉的水瞬间涌进鼻子、嘴巴,呛得她直咳嗽,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。可爬上岸抹了把脸,她又咬着牙站回了跳板上 —— 这孩子,打小就有股不服输的韧劲。
训练的苦,远超舅舅的想象,也远超陈若琳的预料。那时候体校的条件不好,跳水服就那么几件,轮流着穿,有时候上一个人刚脱下来,湿漉漉的就轮到她穿,冬天贴在身上,冻得浑身发抖。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体能,跑步、蛙跳、压腿,一圈圈下来,浑身骨头都像散了架,晚上回到宿舍,胳膊腿酸得抬不起来,只能让队友帮忙擦药膏。有好几次,舅舅去体校看她,见她手上磨起了水泡,膝盖上青一块紫一块,心疼得直掉眼泪,拉着教练说 “要不咱不练了,不受这罪了”,可陈若琳却攥着舅舅的手说:“舅舅,我能行,我不疼,再让我试试。”
最让她难忘的是一次意外。那年她 8 岁,刚开始练 7 米跳台,有天练向后翻腾两周半的时候,翻身后没掌握好打开的时机,整个人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,“啪” 地一下砸在水面上,紧接着右肘狠狠撞在池壁上,当时就疼得她眼前发黑,冷汗直冒,胳膊怎么也动不了了。队友赶紧喊来教练,把她扶上岸,舅舅接到电话赶来的时候,见她脸色惨白,胳膊肿得老高,心疼得差点晕过去。
送到医院检查,医生说是脱臼了,还伴有软组织挫伤,拿着复位钳过来,问:“小朋友,复位有点疼,要不要打麻药?” 陈若琳咬着嘴唇,看了看旁边眼圈通红的舅舅,摇了摇头,小声却坚定地说:“我能忍,不用麻药!” 复位的时候,那种钻心的疼顺着胳膊传遍全身,她浑身都被冷汗湿透了,手里攥着的床单都被抓破了,牙咬得咯咯响,却硬是没吭一声,更没掉一滴眼泪。等医生说 “好了”,她才松了口气,转过头对舅舅笑了笑:“舅舅,你看,不疼吧?” 舅舅抱着她,眼泪止不住地流,心里又疼又骄傲 —— 这孩子,太懂事了,懂事得让人心疼。
从那以后,她练得更拼了。别人练 10 遍的动作,她就练 20 遍、30 遍,跳水服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,上面结了一层白花花的盐渍。有时候教练都劝她歇会儿,她却说:“教练,再练几遍,我肯定能跳得更好。” 有一回练一个高难度动作,连续失误了十几次,胳膊都甩酸了,她坐在池边哭了,不是因为疼,是因为着急。教练递过来一瓶水,说:“别急,想想动作要领。” 她抹掉眼泪,喝了口水,又站回了跳台上。晚上给舅舅打电话,她还笑着说 “今天练得挺好的”,绝口不提自己哭了的事儿。她心里憋着股劲儿:“我要拿冠军,要让舅舅为我骄傲,要让舅舅过上好日子。”
三、北京奥运逆袭!舅舅的加油牌,是她最硬的底气
时间一晃到了 2008 年,16 岁的陈若琳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姑娘,也成了国家队的主力队员,站在了北京奥运会水立方的赛场上。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,心里又紧张又激动,手心一直冒汗。舅舅特意跟工厂请了假,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来北京,就为了给她加油。出发前,他还连夜做了个加油牌,找了块硬纸板,用红笔歪歪扭扭写着 “琳琳加油!舅舅相信你!”,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,虽然画得不太好看,却是舅舅最用心的礼物。
女子 10 米台决赛那天,水立方里坐满了人,欢呼声此起彼伏。前几轮比下来,陈若琳的分数并不占优势,还落后加拿大选手艾米丽 3 分。看台上的气氛都跟着紧张起来,舅舅举着加油牌,使劲儿往她这边挥手,嗓子都喊哑了,生怕她看不见。陈若琳站在候场区,远远瞥见舅舅举着牌子的身影,心里突然就踏实了 —— 就像小时候站在跳板上,只要舅舅在旁边,她就什么都不怕。
轮到最后一跳了,这一跳直接决定了冠军归属。陈若琳深吸一口气,整理了一下泳衣,一步步走上 10 米跳台。站在最高处,她往下看了一眼,正好对上舅舅期盼的眼神,那一刻,所有的紧张都消失了,心里只剩下坚定。她助跑、起跳、翻身、打开、入水,动作一气呵成,像一只轻盈的雨燕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,入水的瞬间,几乎没溅起一点水花,只留下一圈小小的涟漪!
裁判们纷纷给出高分,最后亮出的分数让全场沸腾 ——91.5 分!凭借这完美的一跳,陈若琳成功逆袭,以总分 447.70 分拿到了奥运金牌!看台上瞬间炸开了锅,掌声、欢呼声、呐喊声混在一起,震得人耳朵嗡嗡响。陈若琳从水里出来,甩了甩头发,第一时间就往看台上望,一眼就看见舅舅在那儿蹦蹦跳跳,跟个孩子似的,把加油牌扔向空中,又赶紧接住,脸上笑开了花,眼泪顺着眼角往下流。那一刻,陈若琳的眼泪也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—— 这不是委屈的泪,是开心的泪,是终于给舅舅争气的泪,是这么多年的苦没白吃的泪。
颁奖台上,当金牌挂在脖子上的那一刻,冰凉的金属带着滚烫的温度,陈若琳举起金牌,朝着舅舅的方向挥了挥手。后来她在采访里说:“当时我就想着,不能让舅舅失望,他为我付出太多了,从 3 岁到现在,他从来没让我受一点委屈,我一定要拿金牌给他看,让他为我骄傲。” 而舅舅则红着眼眶,笑着跟记者说:“琳琳从小就懂事,能吃苦,她能有今天,都是她自己拼出来的!我啥也没做,就是给她做了口饭,买了几本书而已。” 可谁都知道,要是没有舅舅那件军大衣,没有那些藏在口袋里的糖,没有那个歪歪扭扭的加油牌,就没有今天的奥运冠军陈若琳。
四、妈妈找上门?她指着全家福说:“我的家在这里”
2012 年伦敦奥运会,陈若琳又不负众望,拿下了女子 10 米台单人、双人两枚金牌,成了跳水界的 “双冠王”。那时候的她,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明星,走到哪儿都有人认识,鲜花和掌声围绕着她,日子过得顺风顺水。可就在这时候,一通陌生电话,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。
那天训练结束,舅舅给她打了个电话,语气有点迟疑:“琳琳,有个自称是你妈妈的人找来了,说想看看你……” 陈若琳拿着电话的手顿了一下,心里咯噔一下。这么多年来,她不是没想过自己的亲生父母,可舅舅给她的爱太满了,满到她几乎忘了自己是 “被丢下” 的孩子。她沉默了一会儿,说:“舅舅,我见见她吧。”
见面的地方约在了一家安静的茶馆。那个陌生女人穿着朴素,头发有点花白,见到陈若琳,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,从包里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,照片里的女人抱着一个小男孩,旁边站着个穿补丁花袄的小女孩,眼神怯生生的 —— 那正是 3 岁时的陈若琳。女人哽咽着说:“琳琳,对不起,当年实在是没办法,家里条件太差,还有你弟弟要养,我和你爸爸实在顾不过来,才……”
陈若琳看着照片,心里五味杂陈,有惊讶,有疑惑,还有点说不出的酸涩,可她没哭,只是静静地听着。等女人说完,她站起身,走到茶馆的墙边,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全家福 —— 那是她北京奥运会夺冠后拍的,舅舅和舅妈笑得合不拢嘴,她站在中间,手里捧着闪闪发光的金牌,脸上满是骄傲。她轻声但坚定地说:“谢谢您来看我,我知道当年您有难处,我不怪您。但我的家在这里,舅舅舅妈就是我的家人,他们把我养大,给了我所有的爱。”
女人看着她,又看了看照片,眼泪流得更凶了,点了点头说:“是我们对不起你,你过得好,我们就放心了。” 后来有人问陈若琳,会不会恨亲生妈妈,她摇摇头说:“都过去了,恨有什么用呢?我现在过得很好,有舅舅舅妈疼我,有队友和教练支持我,我很满足。” 其实谁都知道,她不是不难过,只是这么多年来,舅舅舅妈用日复一日的陪伴和疼爱,把 “家” 的概念深深种在了她心里。血缘固然重要,但比起血缘,那些在寒夜里的温暖、在困境中的支撑、在喜悦时的分享,才是真正的 “家人”。
五、从奥运冠军到教练!她把温暖传给了全红婵
2016 年里约奥运会,陈若琳再次拿下双人 10 米台金牌,实现了奥运三连冠的壮举。可常年的高强度训练,也让她的身体不堪重负,膝盖和手腕的伤病越来越严重,有时候训练完,晚上疼得睡不着觉,要靠止痛药才能缓解。2016 年底,她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—— 退役。
离开跳水池的那天,她站在 10 米台边,看了很久很久,想起了 6 岁时第一次跳下水的样子,想起了舅舅的加油牌,想起了那些湿透的跳水服。虽然舍不得,但她知道,自己的运动员生涯,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不过她没离开跳水,而是转型成了国家队的跳水教练 —— 她想把自己的经验,把舅舅给她的温暖,传给更多像她当年一样追梦的孩子。
2021 年东京奥运会前,14 岁的全红婵成了她带的队员。这孩子天赋异禀,可年纪小,心理素质还不够强,一到大赛就紧张。有一次训练,全红婵因为连续几次跳不好 207C 动作,躲在池边偷偷抹眼泪,怕被教练骂,也怕自己拖后腿。陈若琳看见了,悄悄走过去,没有批评她,反而蹲下来,摘下自己戴了多年的护腕 —— 那是当年舅舅给她买的,陪她走过了无数场比赛,轻轻戴在全红婵手上,笑着说:“别害怕,我第一次站上 10 米台的时候,吓得腿都软了,差点尿裤子呢!你比我那时候厉害多了,动作标准,爆发力又强,相信自己,你肯定能跳好!”
全红婵看着陈若琳,又摸了摸手腕上带着温度的护腕,眼眶里的泪水慢慢收了回去,小声问:“陈教练,我真的能行吗?我怕跳不好,让大家失望。” 陈若琳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,像当年舅舅对自己那样温柔:“当然能行!你知道吗,我当年练这个动作的时候,摔过多少次,胳膊都肿得抬不起来,可我想着舅舅的期待,就咬着牙练。你现在比我当年稳多了,只要沉住气,把动作记熟,肯定没问题。”
从那以后,陈若琳就成了全红婵的 “定心丸”。训练时,她手把手地教全红婵调整姿势,哪怕是手指打开的角度、入水的时机,都反复示范;休息时,她会给全红婵带零食,听她念叨想吃辣条、想去游乐园,就像听当年的自己说心事;晚上睡不着的时候,全红婵会跑到陈若琳的房间,俩人挤在一张床上,陈若琳给她讲自己北京奥运逆袭的故事,讲舅舅的加油牌,讲那些咬着牙坚持的日子。
“你看,当年我也觉得拿冠军是遥不可及的事儿,可一步步练下来,真的就做到了。” 陈若琳指着墙上自己的夺冠照片,“你也一样,天赋比我好,又肯吃苦,只要别想太多,专注在每一跳上,金牌肯定是你的。” 全红婵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心里的恐惧慢慢变成了动力 —— 陈教练能做到的,她也能。
到了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女子 10 米台决赛现场,全红婵果然又紧张了,候场时手不停地抖。陈若琳看出了她的不安,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膀,指了指观众席:“你看,大家都在为你加油,就像当年我舅舅为我加油一样。别紧张,就当是平时训练,我在这儿等着你。” 全红婵抬头看着陈若琳坚定的眼神,突然就不慌了。
最后一跳,全红婵完美复刻了当年陈若琳的 “水花消失术”,入水瞬间悄无声息,裁判们齐刷刷给出高分。当分数出来的那一刻,全红婵知道自己赢了,她从水里爬出来,第一时间就扑进了陈若琳怀里,哭得像个孩子:“陈教练,我做到了!我拿到金牌了!” 陈若琳抱着她,轻轻拍着她的背,眼里满是欣慰和骄傲,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 —— 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,那个在巷口等着舅舅、在跳台上咬牙坚持的小女孩,如今终于把这份勇气和温暖,完完整整地传给了下一个追梦的孩子。
六、唠到最后:爱与坚持,能让所有艰难都开花
现在再回头看陈若琳的故事,从 3 岁那年巷口蜷缩的孤独身影,到 16 岁站在北京奥运领奖台上的光芒万丈;从带着伤病退役的遗憾,到培养出奥运冠军的释然,她走的每一步都浸着汗水和泪水,可每一步都被爱和坚持托着,从未跑偏。
舅舅的军大衣挡住了深秋的寒风,也挡住了她童年的孤寂;歪歪扭扭的小书架装满了小人书,也装满了舅舅的期盼;那个写着 “琳琳加油” 的硬纸板牌,不仅喊出了舅舅的信任,更喊出了她逆袭的底气。而她自己呢?从 3 米跳板上的胆怯,到 7 米跳台的摔伤不哭,再到奥运赛场上的沉着冷静,她咬着牙扛过了所有苦,把 “不服输” 刻进了骨子里。
有人说她是 “跳水天才”,可只有她自己知道,所谓天才,不过是日复一日的重复,是受伤后依旧爬起来的倔强,是背后有人撑腰的勇敢。就像她后来跟全红婵说的:“哪有什么天生的冠军,不过是有人爱着,自己又不肯放弃罢了。”
她的故事里,最动人的从来不是三块奥运金牌的荣耀,而是舅舅那件军大衣里的温度,是她把这份温度传给全红婵的温柔,是普通人在艰难里靠着爱和坚持开出花的模样。我们总说生活难,可比起 3 岁被丢下、8 岁摔断胳膊的陈若琳,我们遇到的大多是小风浪。她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:生活或许会给你扔出难题,会让你经历离别和伤痛,但只要有份暖你的爱,有股不服输的劲儿,那些咬牙扛过的日子,终将变成照亮前路的光。
现在的陈若琳,依旧每天泡在跳水馆,看着一个个像当年的她、当年的全红婵那样的孩子,在跳板上跳跃、翻腾。休息的时候,她会给舅舅打个电话,聊聊训练的事儿,问问家里的近况,就像普通的侄女那样。舅舅年纪大了,退休在家,家里的墙上挂满了陈若琳的照片,还有她和全红婵的合影,每次有人来串门,舅舅都会指着照片,骄傲地说:“这是我家琳琳,这是她带出来的冠军徒弟。”
其实人生哪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剧本,能被人爱着,能爱着别人,能为自己的目标拼一把,就已经足够精彩了。陈若琳的故事之所以好哭,是因为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平凡人的韧性,看到了爱的力量 —— 它能把巷口的孤童,变成奥运冠军;能把训练的伤痛,变成成长的勋章;能让一份温暖,从一件军大衣,传到一副护腕,再传到更多追梦的心里。
最后想跟大家说:如果此刻的你正觉得难,别灰心,也别着急。或许你身边也有像陈若琳舅舅那样的人,在默默为你撑着;或许你自己,就藏着一股不肯认输的劲儿。带着这份爱和勇气往前走,就像陈若琳在跳台上那样,不管风多大,不管站多高,只要专注脚下,勇敢起跳网上配资线上炒股,就一定能在自己的人生里,溅起最美的浪花。毕竟,爱与坚持这两样东西,从来不会辜负认真生活的人。
发布于:江西省上一篇:爱配资是怎么回事 新华时评|决不让歪风侵蚀科研生态!
下一篇:没有了